三线风云:中国三线建设文选·贵州六盘水专辑 阅读杂记

image-20241219230934197

image-20241219231416750

image-20241219231834821

image-20241219232050704

image-20241219232357156

image-20241219232530036

image-20241219232753172

西昌会议 及六盘水矿区开发的回忆 钟子云(作者系原煤炭部常务副部长, 本文写于2000 年)

毛主席说:备战、备荒、为人民。=全线建设不起来`我睡不好觉对三线建设非常关注广据此,在当时西南局书记李井泉和国家计委副主任桯子华领导下, 在四川西昌召开了以禁枝花钢铁基地建设为中心的西南三线建设长远规划会议。会议做的规划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六盘水为中心的煤矿基地建设(包括宝鼎山、芙蓉山、松藻等煤矿基地);二是修建三线铁路,形成西南的环线。它们是成昆线(成都至昆明)、川黔线(四川至贵州)和滇黔线(昆明至贵阳) ;

三是建设以四川重庆为中心,包括重庆周围二十几个县的军工项目;四是建设攀枝花(渡口)钢铁基地和相应的供电设施。1964 年6 、7 月份,煤炭部与国家计委负责煤炭T作作的同志一起对西南三省进行了一个多月的调查研究, 走遍了云、贵、川的十儿个矿区,进行选择。最后一致认为黔西的六枝、盘县、水城蕴藏着丰富的炼焦煤和动力煤,因而确定了六盘水为三线建设的重点配套项目。

那时是停了一、二线矿井,全力以赴保三线。煤炭部的基建T会作主要集中在三线建设上, 尤其是对六盘水投的力屈最大

当时六盘水建设的一个很重要的经验是:“ 二老带气新” (即老矿区带新矿区、老矿井带新矿井、老工人带新工人)七那时从老矿区涸队伍, 都是成建制地调,包括领导千部和工程技术人员及施工队伍. 采取包干的办法、例如: 山东、徐州包水城; 河南包六枝;开漆包盘县等“ 那时调动施丁一队伍.不仅是调人` 还要带齐施下设备和活动房子等生活用具` 家属则一律留在老矿区,由老区照顾安排。老区队伍到新区后,再吸收补充大批新工人、由老工人带, 主要是带技术和作风

三线建设与贵州工业体系的形成 余朝林 (作者系六盘水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

贵州工业化是从建国后才开始起步的, 建国初期,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赎买民族资本,一批小型制造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初步形成,贵州工业逐步进入规模化生产。

尤其是采用“小、土、群” (小规模、土法生产、群众运动)方式大炼钢铁,生态坏境遭到极大破坏`埋下长久的隐患》20 世纪60 年代初,贵州进行了以压缩基本建设规模为主要内容的工业悯整,压缩重工业`发展轻工业,贵州省在建项目从6000 多个减少到500多个,关、停、井、转工业企业3714 个,经过调整.工业结构有所变化,农用丁业得到加强,生产形势有所好转。

1964 年前后,国际紧张局势出现: 美帝国主义继续封锁我国,派遣海军陆战队登陆越南南方,出动飞机轰炸北越,并多次侵人我国海南岛、云南、广西领空,越南战争升级`对我国南部的安全直接构成威胁;苏联领导集团野心膨胀,同蒙古签定军事条约`在中苏、中蒙边境上屯兵百万,炮口对着我国一些大城市.对我国北部的安全直接构成威胁;达赖叛逃印度后,在印
度政府的支持下、继续进行分裂祖国的活动,中印边境战争也日趋严重,对我国西部的安全直接构成威胁;盘踞在台湾的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反攻大陆"的狂叫十分嚣张,对我国大陆东部的安全直接构成威胁。中国在当时的恶劣地缘环境中,国家安全形势十分严峻,的确存在着爆发一场国际战争的危险。

在中央发出“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号召下` 中央各部委、全国二十多个省市一百多个厂矿企业的近20 万职工和科技人员`浩浩荡拐奔赴贵州, 以备战状态投入到伟大的三线建设中来

l964 年7 月下旬至8 月中旬`中共中央西南局和国家计委在四川西昌联合召开西南三线建设规划会议,对一些重大项目建设作了安排,要求贵州把铁路、电力建设放在首位,同时强调贵州要搞好六盘水煤炭下业基地建设,
解决好此前确定的061 基地(航天工业)设在遵义地区、011基地(航空工业)设在安顺地区、083 基地(电子工业)设在都匀地区等工程建设指挥机构的建立健全问题。

1965 年,贵州三线建设进人高潮。这一年`六盘水煤炭工业基地完成了六枝矿井的配套建设工程,并动工兴建水城矿区老鹰山竖井、汪家寨斜井和大河边斜井等
笫四,三线建设使贵州形成了以贵阳为中心的六盘水、遴义、安顺、都匀、凯里等工业城市网络,出现了一批以下厂带动农村集镇经济发展的小城镇,为今天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打下了基础。

2三7

1978 年12 月1 8 日、国务院以国发( 1978 ) 264 号文批复:“同意将六盘水地区设为六盘水市,管辖六枝、盘县、水城3 个特区” 六盘水市成为
贵州省继贵阳市的第二个省辖市。l987 年l2 月15 日,国务院闱函( 1987) 119 号文批复: " 撤销水城特区,设立六盘水市钟山区和水城县以原水城特区的水城、大河、汪家寨、大湾、老鹰山、观音山6 个镇和城关、教场、麒麟、德坞、凤凰、白腻、月照、煤厂、以德坞、艺奇、纳福、三合、二塘13 个乡为钟山区的行政区划;其余98 个乡为水城县的行政区域县人民政府驻钟山区。

409

l965 年5 月我们进场勘察选煤厂时,电厂勘察巳打了儿十个钻孔. 取了大蜇的土样在现场试验,以便尽快提供电厂设计所需资料。我们却采用老鹰山的工作方法.不急千按建筑物柱位布孔打钻.先做场地的地质测绘填图和打一条控制剖面,查清全场区的地质构造、工程地质条件,首先解决场地的整体稳定性问题。在勘察期间, 煤电两家总感到自己场地而积不够,在几次联席会上、要求对方退让一些,哪怕一公尺也行3 经过我们几天地质测绘,发现大坝子上,零星出露的玄武岩层位不正常,本应在煤系地层之下.怎么超复在煤系地层上而?而且其倾角比后山上的正常岩层缓很多,从区域地质图看,场地附近没有断层; 坝子前沿l 级阶地后缘有大抵泉水分布,在水文地质条件方面也不正常, 于是怀疑是否又是一个古滑坡, 于是布置8 个孔打一条控制性剖面,在后缘布置一条探槽。钻槽探表明.场地果然是一个特大型古滑坡,其成因是,在百万年前,三岔河冲刷切割右岸山脚岩体,使得20多米厚的第二次喷发玄武岩,因坡脚临空失稳.沿下伏软弱凝灰岩,顺层面下滑,驳盖在煤系地层和二级阶地的卵石层上.滑坡面的地下水就从1 级阶地后缘流出,形成滑坡泉。滑坡范围包括选煤厂、电厂和部分编组站场地,滑体厚达20 多米,体积约200 多万方。如此巨大的滑坡体上能建选煤厂吗?地质人员和院总工程师都不敢决定C 时逄全国铁路路基地质T.作会议在西安召开, 并邀请我院参加,院领导决定将初步勘察资料带去,请铁道部专家帮
助评审提供意见」大会秘书组卜分重视三线建设工程,深知时间紧迫,组织专家,利用会余时间开会, 听取汇报查看资料,经过讨论分析,认为滑坡虽可整治,但规模巨大,整治费用昂贵,工期长,而且60 年代初期我国整治特大型古滑坡的成功经验不多,三线建设的大型工程. 在经济、时间上. 都是不允许的门如果附近有场地.最好搬迁。我带回专家意见,向院和指挥部领导汇报后,指挥部当即决定: 另选厂址。最后选在今天的汪家寨选煤厂处。这一消息震惊了电厂、铁路两家。前者停止勘察,将厂址迁到今天的水城电厂处;编组站是汪家寨、大湾、木冲构三个煤矿煤炭外运编组的枢纽站,不能搬迁。何况线路受滑坡的影响不如两个厂房要求严格,即使滑坡有缓慢位移、沉降,可以采取拨道、起道来惆整。所以编组站没有搬迁。

401

黔西地区是贵州最为闭塞的地方,人们流传着“毕节大方一枝花、水城威宁苦养耙"的谚语。由千高寒阴雨,气压很低,特别是那儿年长年阴雨绵绵.夏天室内都得生火防潮取暖,职工常吃夹生饭拉肚子,水城地区有几年水稻都不能吐穗扬花。1967 年6 月中旬还出现霜冻`所以人们常说“贵州三件宝:雨衣、胶靴和棉袄。” 然而百里矿区群情沸腾,“身在山沟,胸怀祖国,放眼世界” 、“出大力、流大汗,誓为三线作贡献”、“早日建好大三线,让党中央放心,让毛主席睡好觉”成为广大职工的誓言,处处展现了工作不计时间、劳动不计报酬,轻伤不下火线的动人景象。

1965 年初,矿区机关开始使用40 千瓦燃油电机发电照明,行政部门为领导干部购置了5 只普通萤光灯和5 把本地藤椅(4 元多一把),受到上级批评,为此当时的党政负责人吕坚信还写了专题检查。那儿年`矿区机关最多时只有5 部小车(吉普车),除指定一部矿区公安局、一部矿区政府使用外,还要负责住在矿区的全国人数最多的煤矿设计院水城院领导的用车

三线轶事 何昭明 (作者系水城县物价局原局长)

谨将此文献给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叶,建设“西南三线“六盘水煤矿的十几万”大军”和为矿区”油毛毡“商业风餐露宿,别夫离子,奉献心血和青春的人们.. … ·

后来,我才断断续续地知道,为了”备战备荒“同时也为了保密,位于六枝的“西南煤矿建设指挥部“行文决定、从1966 年7 月19 日起,六盘水所有的地质、设计、施工单位通通实行“三线代号” 。例如,位于汪家寨现今的水城发电厂,当时的代号是”300 号信箱” ; 水泥厂的代号是“125厂";水钢的代号是“青杠林场”;隶屈“西南煤矿建设指挥部”的六枝、盘县、水城三个矿区指挥部的代号分别是“摩天岭农场” “龙山农场”和“大河农场”等等。伴随“ 三线”建设于1965 年12 月18日成立,位于汪家寨相当于省辖市一级的地方政府. 先称为“水城矿区人民委员会”,后改称为水城特区政府。那时,称为“特区”的还有六枝和盘县,而且直到现在,六枝仍称为“六枝特区” 。 这恐怕是解放后的神州大地上诞生最早的“特区”……1967 年的水城特区贸易公司及其仓库和所屈的工农商店、蔬菜商店、糕点厂、食品站、照相馆、大众饭店等等,都位于汪家寨的东山。除此之外、在东山”落户”的,还有特区政府(书记陈光道,区长陈侠)及其工作部门。例如公安局及其消防队,文教局及其创办的艺奇小学(戴帽初中),粮食局、邮电局、武装部、计委等等;也有时称“大河农场”后来迁至水城西站的水城矿务局(书记刘登仁,局长刘善水)及其招待所和医院;另外,还有一个紧靠贸易公司油毛毡办公室、东山所有单位共用、可排20 余行纵队同时“打饭”的油毛毡大食堂…… 。东山成为当时特区的政治、文化、商业中心。然而,这个“中心”除了特区政府办公的一栋两层砖木结构的小楼外,就即使是有特殊消防要求的银行和商业部门的仓库和商店等等,通通都是油毛毡建筑。这个以“油毛毡“造就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在中国历史上,恐怕也是独一无二的……

与东山相对的“西山” , 除了建有火车直达的"汪家寨洗煤厂“外,还有经省教育厅、财政厅、商业厅批准、由“政企合一”的水城特区贸易公司协建, 由1946 年参加革命, 现年已近八旬、亦是“ 9 · 2” 干部的杨老树华同志任校长的第一所、恐怕也是中国唯一的一所“油毛毡"中等专业学校一水城特区商业技术学校,以及工农商店所属的油毛毡“西山门市部”和工人们居住的又矮又挤的油毛毡宿舍…… ; “北山”是年产60 万吨和年产90万吨的"汪家寨平硐矿”和斜井的煤炭开采区,堆满建矿井时挖出的废石、煤矸石之类,在炎阳下散发出燥闷逼人的熏人臭味…… ; 南面是“东山”与“ 西山”的“开口处”,也是穿山过桥、直达300 号和二塘的长长铁路线……

深秋,“华灯“初放,在晶晶星星的夜幕下,才显露出“层灯“满山,灯光起浪, 似接星空的神韵和豪放。此时,竞透出山城重庆的儿分雄姿、几分气势、几分辉煌……

由于建设“三线”的十几万”大军”从四面八方甚至从东北迅速汇集,再加上“体制”等方面的原因令那时的物资供应特紧张。且不必说每人每月一斤猪肉、四两菜油需凭购粮证购买,就即使“ 豆腐”之类, 也是每人每月凭购粮证领票按半斤供应,而且,还不能保证随到随买; “红头文件” 规定`每人每月二两白糖、半条肥皂,这仅仅是工人们才能享受的“劳保政策” :至于“随军家属”和机关干部等等.则要凭医院”病号”证明批条子或"找熟人” “开后门” 。那时小学生用“只要… . ..就…… “造句、顺口就大声说,“只要有熟人,就好开后门” 。可见, ”后门”对当时的娃娃们影响之深……

三天不吃酸,走路打窜窜

夜幕降临,耸立在钟山大街生态隔离带的初放华灯,就如乳色巨龙,在两侧人行道银灯和霓虹彩灯的映衬下,摇头摆尾,看不到尽头……昔日古老空旷的黄土坡,早已成为六盘水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在“千里共蝉娟"的融融月色里,光芒四射,已成灯的海洋。极目西眺,繁星点点。38 年前特区所在地的汪家寨,已演变成六盘水市的西大门当年满山遍岭的油毛毡建筑,早被高楼大厦所代替。我不禁感慨万千, 填“行香子”词曰:华夏凉都,奥秘夜郎。四十里、长街绿航。凤池送爽,炎暑自凉。看钟山碧,环山翠,远山茫。枢纽黔疆,十字钢梁。八大弯、赛车轰狂。钢城十里,彩练飞扬。喜乌金闪,煤液化,电东翔!